当代哲学学者梁缺(梁之永)指出:“宇宙在孕育一切万物的时空中,能创造‘生命’、雕刻‘人类’的时空可靠的配资平台,称作‘理性时空’”。据此可推之:在浩渺无垠的时空中,有益于人类生存发展的正能量时空是“理性时空”。反之,有害于人类生存发展的负能量时空属“非理性时空”。
从四季更迭的节律到生态循环的平衡,大自然本有一套自洽的“理性时空”。它以稳定的周期、协同的能量流动、有序的信息传递为特征,阳光普照滋养万物,雨水适时润泽土地,物种相生相克维持生态平衡,每一环都在既定轨道上运行,构成生命赖以生存的有序时空。而当人类活动打破这份平衡,无序、混乱、失衡的“非理性时空”便会降临;反之,当人类以敬畏之心修复自然,又能将失衡的时空拉回理性正轨。人类的每一次选择与行动,都是大自然两种时空状态相互转化的关键之弦。
人类对自然的过度索取与破坏,是将大自然理性时空推向非理性时空的“推土机”。当人类无视自然的节律与边界,以征服姿态掠夺资源、破坏生态,原本有序的自然时空便会逐渐崩塌。在时间维度上,工业文明以来,人类过度排放温室气体,打破了地球亿万年形成的碳循环平衡,导致全球气候“失序”——冰川加速融化的速度远超自然修复周期,极端天气如高温、暴雨、台风的出现频率与强度突破历史规律,原本四季分明的地区出现“冬暖夏酷”的反常现象,自然的时间节律被强行打乱。在空间维度上,人类大规模砍伐森林、围湖造田,挤压动植物的生存空间:亚马逊雨林的“地球之肺”被持续砍伐,导致局部气候干旱化,原本依赖雨林生存的物种失去栖息地,生态链断裂;太湖因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无序排放,蓝藻频繁爆发,清澈水域沦为“死水”,水体自净的理性循环被彻底破坏。这些活动让大自然的能量流动受阻、信息传递中断,理性时空的秩序感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灾害频发、生态失衡的非理性时空,最终反噬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。
展开剩余58%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修复行动,是将大自然非理性时空拉回理性时空的“修复剂”。当人类意识到自身活动对自然的伤害,以科学与敬畏之心开展生态修复,便能重新构建自然的理性时空。在时间维度上,我国实施“三北”防护林工程数十年,一代代人持续种树固沙,让原本“黄沙漫天”的黄土高原、内蒙古草原,逐渐恢复植被覆盖。曾经每年春季肆虐的沙尘暴,出现频率逐年降低,自然的防风固沙节律慢慢重建,时间不再是生态恶化的“加速器”,反而成为修复理性时空的“见证者”。在空间维度上,浙江千岛湖通过实施“保水渔业”模式,控制养殖规模、优化养殖品种,避免了过度养殖对水体的污染;同时建立环湖生态缓冲区,过滤农业面源污染,让曾经因污染导致的“水华”现象大幅减少,湖水重新清澈,鱼类、鸟类等生物回归,生态链重新闭合。这些修复行动,让大自然的能量流动回归顺畅,信息传递恢复正常,将失衡的非理性时空逐步拉回有序的理性轨道,重现自然本该有的生机与平衡。
人类的群体性决策与协同行动,更能放大大自然两种时空的转化效应,决定地球生态的整体走向。当全球陷入“非理性”的环境破坏中——各国为短期经济利益,争相开采化石能源、排放污染物,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便会加剧,如塑料污染遍布海洋,导致珊瑚礁死亡、海洋生物误食死亡,海洋生态的理性时空被集体性的非理性活动推向深渊。反之,当人类以集体理性应对生态挑战,便能汇聚成修复自然的强大力量:《巴黎协定》推动全球各国协同减排,共同遏制气候变暖;“全球植万亿棵树”计划号召各国携手造林,增强地球的“碳吸收”能力;我国推动的“长江十年禁渔”,让沿江各省同步停止捕捞,为长江水生生物提供休养生息的时间,让断裂的生态链逐步修复。这些群体性的理性行动,能将个体、区域的努力汇聚成全球的生态保护合力,推动大自然从非理性时空向理性时空加速转化,守护地球共同的家园。
大自然的理性与非理性时空,从来不是固定不变的宿命,而是人类活动塑造的结果。我们既可能因贪婪与短视,让自然陷入混乱;也能凭借敬畏与行动,为自然重建秩序。认识到人类活动是拨动两种时空的转化之弦,便意味着我们肩负着守护自然的责任。人们唯有以理性指引行动,尊重自然节律、修复生态创伤,才能让大自然始终保持在有序、平衡的理性时空之中,为人类与所有生命留存一片永续生存的沃土。(梁詠)
发布于:广东省红太阳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